问道丨基层治理和产业发展如何同频共振? 株洲县区发展大型新闻调查之五

发布时间:2023年09月05日       来源:株洲日报      阅读:79次

▲仙庾岭名胜风景区。胡子平摄

基层治理和产业发展如何同频共振?

——株洲县区发展大型新闻调查之五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旷昆红

【导语】

失衡,是荷塘的一声叹息。

这里基层治理卓有成效,群众点头认可,中央、省市各级频频点赞。

而产业提升,却难逃多年城区规模工业总产值“后进生”的标签。

叹息背后,满是老荷塘人对历史高光的追忆。毕竟,2000年以前,这里的年度工业总产值一直占据全市城区的三分之一。

二十年匆匆,产城融合走到今天,需求在变,逻辑在变,而当人们不断提起荷塘基层治理方法论时,已然无法回避产业掉队的事实。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

但基层治理如何为产业赋能?民生与经济如何“两手抓”“两手硬”?

株洲荷塘,敢为全国探路否?

▲荷塘产业开发区产业片区一隅

1、 基层治理的 深层隐忧

53岁的贺拥军生活轨迹一直围绕株洲硬质合金厂展开。

年轻时进厂、住单身宿舍,结婚后排队分房子,生病住厂医院,孩子上厂办学校。邻居全是同事,孩子如果在小区哪里磕了碰了,人没到家,消息能先到家。那时,大家都是由企业管生老病死的“厂矿人”。

1998年至2003年,株洲国有和集体企业或改革,或破产改制,或重组。大量离退休人员、40-50岁人员、失业人员、党员等一股脑移交社区,实行属地化社会管理。

对企业来说,是轻装上阵谋发展。对职工来说,则是“厂矿人”变为了“社会人”。

初期,大家经历了身份改变的阵痛,怨言不断。这部分人群接收难、管理难、经费难,基层治理的能力远远跟不上城市转型和发展所带来的居民不断增长的需求。

贺拥军感慨,以前生老病死,工厂无微不至关怀。改革后,没人管了,问候少了,人情淡了。

1997年8月,荷塘区由原东区和原郊区部分乡镇、街道合并设立。年轻的荷塘,不得不直面社会治理难题。二十多年间,荷塘的治理探索无论路径与成效,都是显而易见的。

2012年,荷塘区在全市率先成立社会管理工作办公室,探索社会管理模式;2016年“幸福荷塘”行动被列为“一把手”工程,理顺一大批养老、公共卫生服务等基层治理老大难问题。

2018年,在全省首家综合性公益服务中心,开启对特殊群体、特殊事项和特殊领域的探索;2021年,制定了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依法自治事项、依法协助政府工作事项和减负工作事项“三个清单”……

到今天,荷塘区244个居民小区全部组建党支部,696名干部到联点小区开展基层治理工作,志愿服务队伍全覆盖;社会事务管理实现降本增效,去年7个街道(镇)全年支出较上年下降20%。

基层治理上的持续发力,老城区荷塘人口竟然“逆流”增长,“七普”较“六普”增加了4.82万人。

无论从制度设计、创新理念等多个维度看,荷塘区的基层治理工作,都配得上它所获得的所有认可。

然而,透过各种表象深入其中,一些问题又显得至关重要。

虽然人口增加了,但荷塘区15岁—59岁年龄段人口减少了2万人,60岁以上老年人人口增加了2.8万人,老龄化已然袭来。

试点的微项目,多数为服务“一老一小”。小区党支部书记、志愿者队长、业委会主任、楼栋长多以退休人员为主,多位“带头人”表示“年龄渐大了,身上担子太重,干不动了。”“微项目经费捉襟见肘,为了团结团队成员,我有时需要自己贴钱。”

尽管为基层减负制定了“三个清单”,但实际落实出现偏差。荷塘区某社区书记无奈道,“社区工作量同比5年前至少翻了2倍,包含常规性、阶段性、临时性三类事务共31个大项、143个小项,还需填报各类表格171个、关注20个App、挂99块牌,考核事项达60多项。”

……

基层治理没有完成时,荷塘区该细心些了。

▲嘉德工业园二期

2、“掉队”硬质合金产业

1997年,对荷塘来说是个重要的年份,荷塘“重组”设立,社会基层治理从此开始探索,产业发展,也站在了十字路口。

从这时开始,河西崛起,开发一浪高过一浪。荷塘一大批老牌劲旅企业在新区补贴、税收等政策吸引下,竞相“过河”,重新开辟自己的新天地。

而荷塘自己,却想不到,这是产业黯淡的开始。

千禧年前后,这里的工业增加值开始缓慢爬坡,后劲疲软已有兆头,在2011年突破百亿元后,10年间,始终爬不过150亿元的坎。

到此时,荷塘的失速,众人昭昭。

如果说,受政策吸引过河立足是正常市场选择的话,那么,在荷塘区“大本营”,产业又错过了什么?

株洲引以为傲的先进硬质合金产业发源于荷塘,今天的株硬公司仍是行业绝对龙头。照理说,荷塘应该成为株洲硬质合金产业发扬壮大的天选之地。

然而,到今天,全市230余家先进硬质材料制造企业,荷塘区的企业不足百家。创业者袁先生的故事,或许能告诉我们发生过什么。

2002年前后,株洲硬质合金厂开始改革,不少人从工厂出来单干,一时间株洲硬质合金企业如雨后春笋,平均一个月就有两家企业成立,企业数量从10来家迅猛增到200余家。袁先生也是淘金者之一。

他跟很多人一样,有技术但资金紧张,更现实的问题是,找不到合适的厂房。而荷塘区早在2002年就设立了株洲金山科技工业园,启动招商后,这里还不通水、不通电、全是泥巴路,园区只存在在图纸上。2004年编制规划时,确立的还是中成药、光电机一体、电子信息产品为主的产业园区。换言之,硬质合金似乎不那么受重视。

而当时,天元区1999年底投入使用留创园及首个公司化运营的中小企业促进园,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拎包入驻的厂房租赁服务,“囊中羞涩”的初创企业纷纷用脚“投票”。

于是,袁先生在天元区留创园租了个几百平方米的厂房创业。如今,他的企业年销售额早已过亿元。

就这样,荷塘区错过了硬质合金产业中小微企业“遍地开花”的机遇。

面对2010年开始兴起的房地产业,当时有人提议把株硬公司整体搬迁到城郊。硬质合金产业资深专家指出,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口的集聚,中心城区其实不适合大型工厂生产,城郊是更好的选择。

该专家认为,“原厂区转换为商业用地,既可弥补厂房重建的建设资金,还能对设施设备全面更新升级。对硬质合金产业链来说,也将迎来一次技术上的迭代升级,从而全面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准。”但几经讨论,整体搬迁方案最终不了了之。

同样还有一个可以通过“腾笼换鸟”,实现城市更新和经济发展双赢的搬迁方案——中南蔬菜大市场搬迁,也在数次讨论和协商中“夭折”。

城郊并非没有动静,2012年荷塘区提出“再造一个新荷塘”,重点打造金山新城。《设计方案》指出,以医学健康产业为主导,以新材料产业为辅助,计划用5年到8年时间,集聚20万以上工作与居住人口,打造“生态环境最美、产城融合最佳、综合配套最全”的株洲医学健康城,硬质合金产业只是“配角”。

现实是,医学健康产业是高技术、高门槛产业,研发周期长,没有十足的财力,发展医学健康产业只是一句空话。顶着株洲医学健康城的名号,荷塘区并没有出台实质利好政策,基本靠企业自有资金投入,投入小,企业负担大,企业融资渠道窄,产业发展起色不大。

反观郴州经开区,为发展大健康产业,郴州经开区打通了企业审批绿色通道,在税收奖励、科技创新等方面,出台30余项奖励政策,扶持入园企业发展,形成“政策洼地”。短短两年,生物医药企业总数达34家。

医学健康城起色不大,荷塘区陷入了寻找主导产业的“焦虑”,引入什么就做什么,产业规划上“雷大声雨点小”,新材料、医学健康、轨道交通装备、装备式建筑、建筑建材等都曾作为主导产业,写入过政府工作报告。

在荷塘区一位“老兵”看来,“对自身最大的产业优势视而不见,一直飘忽不定,亦步亦趋。”

而颇有成绩的商贸业,这里先后建起了30多个商场,亦在金山新城中规划建设荷塘商贸城,但硬质合金贸易市场没有一席之地。

在浙江温岭,40多年前,这里没有一家硬质合金生产企业,商贩靠支水泥板在路边摆摊赶集。2009年,新的浙江工量刃具交易中心正式运营,年交易额突破50亿元,2020年更是成功在港交所挂牌上市,成为全国“工量刃具交易中心第一股”。

要撑起当地重点产业的转型升级,需要本地政府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补足配套措施,为爱拼之人提供更多“赢”的可能。

一位企业家直言,较高水平营商环境主要体现在政府较高的行业认知水平、浓厚的行业发展氛围及相对完备的配套政策。

近几年,三一智慧钢铁城落户荷塘区后,荷塘区的主导产业方向逐渐明晰起来,“还是要回归株洲制造业立市的实际。”一位在区直部门工作的负责人介绍,株洲对钢材的需求量很大,荷塘区具备交通优势,正着力构建最通畅的铁、公、水物流网络,实现最低物流成本。

充分调研后,先进硬质材料国际交易中心、先进硬质材料产业园先后开建。标厂建设上,按照行业特性,在用气、用电和污水处理方面,统一规划设计;解决了株洲硬质合金产业没有后端的问题。

可以清晰地看到,荷塘区正朝着目标坚定地迈进,未来可期。

▲2022年1月,茨菇塘街道前进社区“海选”楼栋长

3、 年轻产业工人们要什么?

人的需求是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力,怎样吸引人,怎样留住人,是让城市保持繁荣活力的关键所在。

株洲同一硬质合金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邱虎军是这么开展公司文化建设的:入驻金山工业园后,除了建厂房和办公场所外,公司还建了篮球场,给员工提供免费中餐,宿舍免费住,并配齐了所有生活用品包括四季被褥,“有一天我在窗边看到离职员工卷着铺盖走的,那一刻,我内心很不好受。后来,我们就给所有宿舍配了被褥。”

同理,对基层治理来说,人的根本需求需要“被看见”。基层治理工作要像有机体一样,“末梢神经”要能快速感受知觉并迅速做出反应。也就是说,要能够通畅地感受城市居民的各种需求、反馈,及时进行治理,进而把被动管理变为主动服务。

2012年,小贺从湖南工业大学研究生毕业后,进入荷塘区一家企业工作,家安在万佳园小区。虽说荷塘区在便民服务上卓有成效,但随着两个孩子出生,在给孩子上户口这件事上,他就觉得不方便,费时间,要准备6、7份材料上窗口才能办理,“无非就是提供《医学证明》、父母身份证、结婚证等这些,这些数据难道没有联网吗?作为上班族,给孩子上户口这事情,如果能指尖办理就好。”

而新生儿上户口,在技术层面并非不可实现。广东省肇庆市,在新生儿入户、办社保卡、购买医保等方面,已实现“指尖办”“零跑动”,市民只需要在小程序上,根据实际情况在线填写申报表格,提交材料后即可完成申报,选择EMS邮寄到家服务。

事实上,荷塘区基层治理的现代化手段走在各区前列。2015年,荷塘区在全省率先开展以“一门式”政务服务、社区自治家园建设为重点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上线了“智慧荷塘”App。

2021年,“智慧荷塘”更名为“我的荷塘”,生活板块内容更加丰富,可在线预约疫苗、社保缴费、找工作、报名志愿服务等。

未来,“我的荷塘”仍需进一步打通部门间的信息壁垒,为市民提供更便捷的服务。

城市在不同的发展时期,需要不同的治理方式和手段。

对于聚焦战略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的产业片区,应该要更加关注产业人才个性需求、企业的功能需求,积极营造人城产高度融合的社区单元。每一个人,都有血有肉,有精神文化等多元需求,而不是一种物化的、僵化的“工具人”。

2018年,95后吕捷从邵阳学院本科毕业后,通过校园招聘,进入汉德车桥(株洲)齿轮有限公司工作。一年后,随着公司搬入新厂房,在公司协调下,吕捷搬入了荷塘区的人才公寓,每月只花50元。

单身公寓里,空调、热水器、家具、网络等硬质设施一应俱全,但这里的文化生活几乎为零。几年生活下来,他和这座城市的连接主要来自公司,源自自己对城市探求的渴望。

走访金山新城的明显感受就是,距中心城区较远,生活配套目前还跟不上。园区一位企业家曾“炫耀”自己工厂来了一名90后。谁知道没得意三个月,员工就离职了,原因既有车间工作不自由,也有园区生活太无趣。多名企业负责人直言,90后、00后工人对于现代化生活方式的需求远远大于其父辈。

工业片区可通过整合资源、创造更适宜现代工人的成长空间,促进工人素质、观念、行为的转型升级。这样,才有更多更合适的人去操作现代化的设备、创造更多新产品、新业态。

荷塘区已意识到完善园区配套设施的重要性,加快了基础配套的建设力度,开通了定制公交、完善了园区道路网、中美医院年底投入使用,园区配建超过800亩的明照湖公园已成为周边居民休憩娱乐的好去处。

园区人气旺起来指日可待。

(本版图片由荷塘区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