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点赞株洲工业发展

发布时间:2019年03月12日       来源:株洲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阅读:176次

曾几何时,不少人把湖南株洲误写为“株州”,以为这里是历史上州府的所在地。其实,它最初只是湘江边的一块沙洲。即使到今天,在中国的城市划分中,株洲仍是一个三四线城市。

但就是在这座城市里,相继诞生了中国第一台航空发动机,第一枚空空导弹,第一台电力机车,第一条完全自主研发的中低速磁浮列车,世界首列储能式轻轨列车等重大成果。建市60余年,株洲缔造了230多项工业发展史上的“中国第一”和20多项“世界第一”,令世界瞩目。

身披历史的光荣向现代走来,肩负未来的使命向时代迈进。创新是它的灵魂和生命,转型升级是它的涅槃和重生。接续过往的辉煌,株洲紧扣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株洲·中国动力谷”。如今,世界级创新成果频出的动力谷,正刷新着外界关于“中国速度”“中国质量”“中国制造”的认知

厚载使命,产业积聚动能涌

100多年前,因武广铁路、株萍铁路的建成通车,湘江边的这座小镇出现了现代化的第一缕曙光。后来,株洲更是成为贯通南北、连结东西的铁路运输大动脉的重要枢纽,因而也被称为“火车拉来的城市”。

60多年前,新生的共和国青睐这片沃土,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多项重点工程在这里落户。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汇集于此,甚至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普通话系统,如“601普通话”“331普通话”“田心普通话”等,本地方言一度退居次席。

30多年前,得改革开放春风,株洲成为中南地区重要的服饰纺织品集散中心,重工轻工、商贸流通在此汇合成高昂激越的交响曲。

每个时代都有其特色,也会涌现出无数英雄人物。被誉为“中国式保尔”、把一生交给党安排的独臂英雄吴运铎,在火车轮下舍身救人的小英雄戴碧蓉等人的壮举,堪称那个时代的最强音。

浴火重生,结构改革实效显

株洲是一座因工业而生、因工业而立、因工业而强的城市。现代工业体系中共有41个工业大类,株洲就有38个。

然而,老工业区长期沿袭“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粗放式发展模式,为城市带来了切肤之痛。

近年来,株洲市委市政府对清水塘老工业区实施整体关停搬迁转型,誓要淘汰落后产能,还城市一口真正的“清水塘”。

2018年12月30日,株洲冶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清水塘地区最后一座运行中的冶炼炉正式熄火关停,标志着该市清水塘老工业区的工业产能全面关停退出。十年之内,一座包含科技创新、工业文化旅游休闲和口岸经济板块的产业新城将在这里拔地而起。

乘势而上,深耕细作动力谷

面对加快转型和加快发展的双重任务,从2013年起,株洲市委市政府明确将加快建成“株洲·中国动力谷”作为驱动株洲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引擎。通过“中国动力谷”建设,全力转方式、调结构、育动能。

2014年,株洲建成国内首条8英寸IGBT生产线,大功率半导体从此有了“中国芯”。

2017年,“复兴号”动车组以时速350公里投入运营。这一新型高铁从“心脏”到“大脑”,大量原创核心系统和零部件都源自株洲。

“建设‘中国动力谷’是株洲市委市政府培育新动能、重塑株洲产业体系的重大战略决策。”“我们的目标,就是要把株洲建成产业特色鲜明、发展动力强劲、享有国际声誉的动力之都。”株洲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毛腾飞介绍说。

动力产业是制造业的“心脏”和“起搏器”,株洲在高铁动力、航空动力、汽车动力等产业方面优势明显。三大动力产业中,株洲轨道交通产业占全球轨道交通市场份额的27%,在全球排名第一;作为全世界最大的新能源客车生产基地之一,株洲拥有电机电池电控三大核心关键技术;中国是全世界能自主研发飞机发动机的五个国家之一,而株洲是全国唯一的中小航空发动机生产基地,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涡油航空发动机“玉龙”已经列装。

如今,源于株洲创新的中国制造已出口到世界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马来西亚,世界最高速米轨动车仿佛在平衡木上“跳舞”;在土耳其,极小转弯半径的轻轨蜿蜒于爱琴海边;在南非,“耐热型”双流制机车牵引着一抹抹“中国红”,跃动在广袤原野……

在轨道交通、汽车、航空三大动力产业的基础上,株洲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五大新兴产业以及陶瓷和服饰两大传统优势产业,形成了“352”的产业体系。

新思维、新技术、新产业,正汇合成株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目前,该市“352”产业总规模超过2500亿元人民币,产业集群效应更加凸显,中国动力谷的支撑力和影响力持续扩大。

“我们将坚持以中国动力谷建设为统揽,不断提升‘352’产业体系竞争力,全力将轨道交通产业打造成世界级产业集群,将航空、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产业打造成国家级产业集群。”株洲市委副书记、市长阳卫国信心满满。

同频共振,创新发展环境优

2018年,在株洲市委市政府的倾力推动下,该市全年新引进重大项目293个,新开工重点项目260个,竣工项目122个。全市工业投资增长53%,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84%,均位居湖南省第一。

2018年,株洲市认定工业设计中心10家,入围国家智能制造新模式项目10个,获批国家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认定9个,入选国家新材料首批次应用5个。同年,株洲成功获批国家创新型城市,全年新引进院士团队、国家人才计划等高端人才270人,新获国省创新平台、科技立项160个。一大批高端装备在此问世,为“复兴号”高铁、AG600大型水陆两栖飞机、港珠澳大桥等大国重器和超级工程贡献了株洲力量。

发展的背后,是全方位打造的优良环境。多年来,株洲市委市政府以打造高水平营商环境为目标,从实处、高处、宽处和深处帮扶当地企业,为产业振兴、企业发展和人才成长培植沃土。

大气魄推进产业转型,绿色、开放的发展理念不断深化,清水塘开启科技新城建设的宏图,蓝天、碧水、净土攻坚战强力推进,成功创建水生态文明城市;铜塘湾保税物流中心封关运营,“湘欧快线”即将开通,企业发展的战略空间更加广阔。

大力气优化营商环境,先后出台几十项产业发展政策,放管服改革迈出关键步伐,市民中心建成投用,开办企业三天即办结、工业项目拿地即开工、新购房子交房即交证,九成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开通24小时企业服务专线,企业反映问题8小时见面处理,连续四年为全市企业家点对点推送惠企政策“干货”千万余条次;全体市领导结对帮扶,40多位联络员驻企帮扶,200多家服务平台线上帮扶,企业发展的整体环境更趋优良。

大战略提升综合实力,比全国提前三年实现整体脱贫和全面小康,连续三次跻身全国综合实力百强,连续四年获国务院表彰,创新竞争力、产业竞争力等多项评估入围全国百强,并入选中国大陆最佳地级城市30强和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经济发展最成功的40个城市,企业发展的支撑平台更加坚实。

栉风沐雨见肝胆,砥砺奋进续华章。在汹涌澎湃的动力助推下,株洲为“中国制造”的巨型版图,又拼上了色彩斑斓的一块。